如果简体有乱码,请在这里看繁体版(BIG5)

对吴征的六点质疑

曹长青

中国“新浪网”联席主席、“阳光卫视”执行主席吴征(英文名Bruno Wu)近几天成了以网络媒体为主的焦点新闻人物,很多人在网络论坛上对他的学历提出了置疑。虽然多数置疑都颇具说服力,但由於网络论坛上的文字是自由输入,作者又多不署真名,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其报道和分析的新闻公信力。本文对吴征提出六点质疑,在参考了网络上提供的资讯的同时,主要根据以下四种被认可的媒体的资料(文尾附有这些资讯的来源和网址):

1,《北京青年报》12月3日刊登的对吴征的采访;
2,美国《富比士》、《纽约时报》和《新闻周刊》对杨澜和吴征的报导;
3,吴征简历中提到的美国大学的网站资料;
4,新浪网和阳光卫视网站刊登的吴征的中、英文简历。

质疑之一:

吴征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我是恢复高考後第一批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免试保送复旦大学的学生,也是当年唯一的保送生,因为当时我的成绩在这所全国闻名的重点中学中名列文科第一。”

这种说法令人疑问:首先,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後,获免入学考试、被保送上大学的几乎都是在数、理、化和英语竞赛中获得前几名的优秀生,这点许多人应该仍记忆犹新。当然这并不绝对排除有文科学生被保送的可能性,但如果吴征的确是“免试保送复旦大学的学生”,那麽吴征是哪一年被保送到复旦大学的?据“阳光卫视”网站2001年资料:“吴征博士,现年三十四岁”;据96年3月18日《纽约时报》报道,吴征当年29岁;据《富比士》报导,“吴征於1966年出生在上海”,那麽从时间上推算,中国恢复高考那年(1977)吴征才11岁。当然“恢复高考後第一批”并不等於“第一年”,那麽从1977年到1986年(因为86年以後吴征已经不在中国),吴征到底是在哪一年、几岁的时候被保送的?

既然吴征已经清楚地说明他是当年(1977-1986年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文科第一名,被保送到的学校是复旦大学,相信一定会有敬业的上海记者去这两个地方查到事情的真相。如果吴征说法属实,本文的第一个质疑即可消除。

质疑之二:

据新浪网和阳光卫视刊登的吴征简历,吴征“1986年毕业於法国萨伏大学法语系”。

但是,2000年5月15日《富比士》报道:“当法国总统密特朗1986年访问中国时,密特朗夫人帮助安排了吴征去法国学习。”该报道的上下文中清楚地显示,这个关於吴征的背景介绍来自吴征本人。那麽,第一,密特朗夫人为什麽要帮助吴征这个中国学生去法国学习?第二,即使密特朗夫人真的在1986年帮助了吴征去法国学习,那麽他是否有可能在同一年就“毕业於法国萨伏大学法语系”? 按中文的理解,毕业於法语系就是得到法语系学士学位的意思,入学的当年就毕业於法语系的说法明显不合常理。

质疑之三:

新浪网上的吴征中文简历说他“1989年获美国卡尔文—斯多克顿学院(Culver-Stockton College)工商管理学士学位”。经查“卡尔文—斯多克顿学院”是一所教会学校,在密苏里州圣.路易士市北部的坎顿镇(Canton)。

这里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如果吴征在法国已经得到了一个学士学位,那麽他是否还有必要再在美国念一个学士?如果吴征有志於从商,可以直接读商学院的硕士学位。根据吴征对《北京青年报》的说法,他在美国需要靠卖保险打工读书,从经济核算上来说,他是否值得再花钱、花时间读本科学位?按美国大学的常规,只要有被承认的本科学位(法国的本科学位当然得到美国大学的承认),就可以申请读硕士学位,而读硕士可自由选择专业。吴征所以需要在美国再拿一个学士学位,很可能是由於他在法国萨伏大学没有拿到学士学位。

如果吴征从法国萨伏大学拿到的不是学士学位,而是语言短期培训的结业证书,那麽所谓“毕业於法语系”明显是一种夸大性质的障眼法。

质疑之四:

新浪和阳光卫视网站的吴征简历说,吴征“1993年和1996年分别获华盛顿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和美国巴灵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那麽吴征到底有没有从巴灵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如果他真的有巴灵顿的博士学位,那麽那到底是一个什麽性质的博士?毫无疑问,这是最令读者和新浪网股民质疑的,当然他们已经从互联网上的资讯得到了基本的答案。这里用经过核实、调查後的资料给读者理一个较为清晰的线索。

从巴灵顿大学的英文网站得知,这是一个1991年成立的远程网络函授大学,该大学的英文介绍上也承认,该网络大学“没有被美国教育部的任何机构认可”、没有校址;仅设学士和硕士学位,没有博士学位。据美国《南佛罗里达商业报》(South Florida: The Business Journal)2000年10月16日的报导指出,巴灵顿大学是由一个亏损严重的网络公司所办,自称总部位於阿拉巴马州,但他们提供的地址却是一家文书服务公司。该校总裁罗伯特.贝廷格(Robert K. Bettinger)自称“博士”,但却从未获过博士学位。贝廷格也坦承那仅是周围人对他的尊称,表示下次印学校招生简介时去掉这个“博士”头衔。

吴征就该校是否有博士学位的问题对《北京青年报》说:“至於说,该校的网址上没有设博士学位的说法,我这里下载的中文网址是有的,而且我是6年前在那里上学,学校因为师资力量的原因调整学位的设置,原来设置的学位现在不设置了有什麽奇怪的呢!”

看到吴征的这种说法後,通过朋友给巴灵顿大学中文网站提供的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号码打电话询问,接电话的“Richard Gao”显然是中国人,用极为流利的中文回答说,他已收到“太多这种电话了”,但对该校以前是否有过博士学位,无论如何不肯回答,只是说“你去看我们的网站好了,网站都说了。”当指出网站上没有博士学位时,他说,“我没权管这事,你去问(学校)总部。”Richard Gao对网上质疑吴征学位的说法不仅相当了解,且十分愤怒。在为吴征辩护的同时,强烈指责那些对巴灵顿大学信誉提出质疑的网民。

一所大学是否设立过博士学位,是一个极为容易回答的问题,它是一个事实,不存在任何责任问题,但奇怪的是,巴灵顿大学负责招生的人却在反复追问下,仍拒绝回答。它只能让人对这所“大学”的可信度更产生怀疑。

经向巴灵顿大学总部电话核实,自称该校“学生事务副主管”(Vice President of Student Affairs)的马克.史密斯(Mark Smith)表示,该校在几年前的确曾设过博士学位,但现在取消了,理由是为了加强本科部的工作。这种说法可能是真的,但由於下列原因仍不得不对吴征获得该校“博士学位”表示质疑。

第一,由於在电话中忘记问这个自称“马克.史密斯”的人在该校的职务,於是在大约五分钟之後又打去第二通电话,一个说她叫“琳达”、是行政助理、但却不肯给出姓氏的女性,对要找的“马克.史密斯”明显不知所云,在解释这个电话的目的是询问该校是否有过博士学位事宜,并就此刚跟马克.史密斯通过电话之後,她做出了和史密斯同样的回答,但仍是不肯给她姓氏,并说马克.史密斯不在,先是留下姓名电话说要让史密斯回话,然後又让等候。过了一会儿,“马克.史密斯”出来解释他的职务。

在美国一般向一个部门询问事宜,被问对象会自然给出姓氏,尤其是在告知了是记者采访之後,因为名字多重复(叫马克、琳达的人在一个部门就可能有好几个),不和姓氏连在一起不能确认是谁。但这位“琳达”却无论如何不给姓氏多少令人疑惑。她一开始对“马克.史密斯”这个名字的陌生也令人感到蹊跷。

第二,当被问道是否可以证明Bruno Wu曾在该校得到博士学位一事时,史密斯回答说,这需要吴本人授权才可以告诉。但在电话询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纽约市立大学等学校时,他们都表示不需要本人授权,只要学校查到记录就可以给出该校毕业生所获的学位。想到或许阿拉巴马州有自己的法律,於是又致电阿拉巴马州立大学,该校行政办公室答复说,学生的学位元是公共资讯,无须本人授权就可以给。於是,再致电巴灵顿大学,这次一个连名带姓都不给的女性,不仅不给关於学校学位元的任何资讯,甚至连“马克.史密斯”是什麽职务也无论如何都不说。在强调其他美国大学、以及阿拉巴马州立大学都说这属於公共资讯,学校有责任提供时,她让等候,然後挂断了电话。以这个学校这麽鬼鬼祟祟的举动,更无法不令人感到这个 “需要本人授权”的吴征的学位是有问题的。

同时,所谓曾设“博士”学位说法的可信性也相当令人怀疑。当然,如果连该校总裁的“博士”头衔都是假的,那麽学校职员的回答又有多大可信度?另外,对於这个明显以赚钱为目的的学校(下面解释),是否有可能被人以钜款买下一种并不需要负任何法律责任的空头说法,也难免被人列为一个质疑的角度。

第三,如果吴征的博士学位属实,为什麽在互联网上出现了对吴征学历的质疑之後,在没有做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新浪网把其联席主席吴征的英文简历内容删掉了?而新浪另一个联席主席和其他董事们的简历都在。(但新浪网上曾刊登的吴征英文简历已被美国一个大会计师事务所网站收录,读者仍然可以查到。)

为什麽近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站也在不做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把列为该中心“任课人员”的吴征简历中曾有过的(包括博士在内的)学位元元全部删除了,只留下他的商业头衔?(北大网站曾列出的吴征简历上有“复旦大学学士,美国华盛顿大学金融管理博士”的学位)

另外“阳光卫视”网站也在过去一个星期内大幅删掉了媒体对杨澜吴征报道的内容。如果吴征的学历堂堂正正,那麽像新浪和北大这种大机构的小动作岂不是在毁坏吴征博士的名誉和形象吗?如果这些删除都毫无缘由、毫无道理的话,吴征有可能不提出异议、甚至抗议吗?

在互联网上出现了许多对吴征学位的质疑之後,吴征担任副主席的阳光四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新浪网发出“通告”,要“在全球范围之内以法律手段追溯”,并以新浪网名义设立名为“员警”的电子信地址([email protected]),期望全球举报毁坏他名誉的人,并“将予以重奖”。那麽吴征首先应该缉拿、追究的是否应该是新浪网,然後是北大网?因为是新浪网首先删掉了说他有博士学位的英文简历,这等於是给“通告”中所指控的“造谣中伤”提供了第一个最有力的佐证。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站把吴征简历中的所有学历都删掉了,这难道不是给“造谣中伤”提供的第二个有力佐证吗?

质疑之五

即使巴灵顿大学曾经设过“博士学位”,吴征也的确拿到那个博士学位,那麽这个网络大学的学位到底有没有实际内容和意义?

巴灵顿大学是1991年在美国阿拉巴马州成立的网络教育公司(Virtual Academics.com)下属的一个学校。该网络教育公司的创始人是当时只有19岁的美国青年斯蒂汾.贝廷格(Steven M. Bettinger),现任该公司执行总裁。根据该公司自己网页上的资料,其主要业务是提供网络远程教育(Internet distance learning)服务,目前共有10个学校,其中巴灵顿大学是最主要的一个,也是由斯蒂汾.贝廷格创建的。

该校中文网站介绍说,申请该校“无需TOEFL或GRE成绩”“不需要入学考试”,“工作年资每满一年可抵免6学分”。硕士学位需36个学分,“以工作年资最高可抵20个学分”,剩下的16个学分仅需再上5门多课(一门课3个学分)就可修满而拿到硕士学位。

该校英文网站介绍说,外国学生的申请注册费为700美元(一般美国大学的申请费约在25到60美元之间),学士学位的学费是3,800美元,硕士学位4,000美元。

至於具体学习方法,记者仔细阅读了网上的中英文资料,仍只得出一个非常模糊的印象,就是在缴纳了注册费之後,该校会寄一定的材料。在过去的这几天里,记者曾给贝廷格本人和该网络教育公司的各个主管打去十几个电话,希望了解该校学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学习过程、该公司和巴灵顿大学最新的发展情形等。但是,他们不是拒绝回答,就是转到电话录音,在多次留话之後仍不回话。当记者做最後一次努力时,该网络教育公司位於佛罗里达总部一个不留姓名的男性表示,他们不对记者发表讲话。

巴灵顿大学为什麽这麽躲躲闪闪?大概和他们颁发的学位不被美国教育部认可有关。这点巴灵顿大学在自己的英文网站上也不得不承认:“巴灵顿没有被(美国)教育部的任何机构认可”。他们之所以得写上这麽一句,是因为阿拉巴马州教育局每年进行网上检查,如果不注明没有被认可,就会被吊销营业执照。

但该校中文网站(译为柏林顿大学)则可能由於没有懂中文的教育局人员去检查,所以他们就可以这样说,该校“是得到美国阿拉巴马州教育部门许可的”,它的学位被“国际大学及学校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Schools)承认”。

就巴灵顿大学是否得到过阿拉巴马州教育部门认可一事,记者电话采访了阿拉巴马州教育局助理总监(Assistant State Superintendent of Education)艾迪.约翰逊博士(Dr. Eddie R. Johnson),他说“巴灵顿大学从阿拉巴马州申请的是营业执照,这种执照有效期为一年,学校需要每年申请延期。只要能证明他们符合阿拉巴马州的法律,他们的执照就会被续延。但巴灵顿大学并没有得到美国教育部机构的认可。”

阿拉巴马州高等教育委员会项目署(Interagency Programs of The Alabama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主任伊丽莎白.弗伦奇博士(Dr. Elizabeth French)在接受电话采访时更详细地解释到:“他们(巴灵顿大学)既没有得到美国教育部的认可,也没有得到阿拉巴马州教育局的认可;他们拥有营业执照,并不等於他们得到认可。他们注册的是盈利的商业公司,通过提供教育服务,进行赚钱的商业活动,但是并没有得到教育机构的认可,因为没有学术监督他们提供的教学内容。”

当被问道一个不被教育机构认可的学校怎麽可以发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呢?弗伦奇博士介绍说,“(在美国)任何人都可以注册一个商业公司,然後提供教育服务。他们自己可以设置学位,你可以说自己是硕士、博士,也可以颁发各种学位,但没有人承认这些学位。”

记者开玩笑说,“那我不是也可以注册一个颁发博士学位的学校了吗?”弗伦奇博士认真地回答,“当然可以,并不需要得到认可就可以提供教育方面的服务。但是从巴灵顿这样的学校得到的学位不仅不被市场接受,在他们那里修的学分也不可以转到其他学校。”当记者指出也有一些在美国的学生选择巴灵顿大学的课程时,艾迪.约翰逊博士表示,“我不知道那些学生完成那些课程之後是干什麽用的。”

当被问道什麽是“不被市场接受”时,弗伦奇博士回答说,“不被市场接受就是,如果这个人申请我这个机构的工作,我们根本不会考虑,因为他的学位不是从一个被认可的教育机构得到的。进入这种学校想得学位的人不是冒险吗?”

是不是冒险呢?据该网络教育公司2001年10月2日发布的简报,到2001年6月30日的财政年度为止,该公司的财政收入(revenues)是263万美元。

据12月7日雅虎金融网的资料,该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进行柜台交易,其股票价值去年高时曾达到每股3.15美元,但在过去52个星期来下降了73%,当日的股票价值是每股0.4美元。全部股票的市面价值(Market Cap)是430万美元。同样根据12月7日雅虎金融网的资料,这个拥有10个学校的网络教育公司总共只有15个雇员。这等於平均一个学校一个半人管理。

弗伦奇博士倒不见得了解这麽令人咋舌的具体内容,但她显然对网上大学的质量相当不满,她说,“这不仅是巴灵顿大学,网上学校多是欺骗。有各种各样不被认可的学校。”

当记者指出,采访这个网络教育公司得不到任何答覆时,弗伦奇博士说,“这本身就告诉你他们是怎麽回事儿了。如果你只跟这个学校联系,而不谘询更高的机构,你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资讯。”

艾迪.约翰逊博士则说,“如果他们不回答你寻求学校资讯的提问,你应该告诉、规劝在中国的学生,这个学校不是一个被美国的教育机构认可的学校,应该停止进入他们的课程;如果你想进入一个被认可的学校,那麽你选错了学校。”

至於巴灵顿大学中文网站上关於他们的学位“被国际大学及学校联合会承认”一说,倒是事实。但这个“国际大学及学校联合会”是个什麽机构呢?

据《南佛罗里达商业报》(South Florida: The Business Journal)2000年10月16日的报导,“国际大学及学校联合会”是一个1998年在佛罗里达州成立的盈利公司;更有意思的是,参与创建巴灵顿大学的该校总裁、自称“博士”的罗伯特.贝廷格(Robert K. Bettinger)本人就是这个公司的注册人之一。

《南佛罗里达商业报》的记者达根(Ed Duggan)按照“国际大学及学校联合会”在首都华盛顿的注册地址寻找,结果那个地址和电话是另外一个网络公司,他们从没有听说过这个“承认”巴灵顿大学的“国际机构”。当达根指出这一点时,巴灵顿大学的总裁罗伯特.贝廷格说,“那个办公室已经关闭了一段时间,现在搬到日内瓦去了。”当达根又指出,在日内瓦也找不到这个机构时,贝廷格“博士”又说,那个办公室也关闭了。但在他们的所有网页上继续给的是日内瓦的地址。

达根的报导最後指出,这个“国际大学及学校联合会”由於没有按规定提交年度报告和缴费而被州政府取消。但後来他们又在另一个州注册了。

巴灵顿是个什麽样的大学还可以从它的中文译名看出:在新浪网上的吴征中文简历上它被称为“巴灵顿大学”;但吴征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中称它为“巴林顿大学”;而该校中文网页上写的是“柏林顿大学”,同一个网页的“总裁致词”使用的是“白林顿大学”,而在有一批中国名牌大学的教授们开办的该大学在中国的工商项目培训基地的网页上使用的又是“百林顿”。“巴灵顿、巴林顿、柏林顿、白林顿、百林顿”,一个美国大学同时有五种中文称呼,其“正规”程度不言而喻。

中国教育部在最近也宣布,六种洋文凭不予认证,其中第五种就是“函授取得的国外学历、学位证书”。这样看来即使吴征“有博士学位”的说法属实,那麽拿到这个既不被美国教育部、也不被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学校的学位,除了对不知情的国人有某种“效果”之外,不知它的真实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对於吴征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巴灵顿大学的博士,大概人们的兴趣会越来越小了。其实,在高科技这麽发达的今天,只要吴徵用扫描机把他的学位证书扫到网上,早就把“造谣中伤”的嘴都给“扫”住了;何必兴师动众设立“员警”举报网站呢?

质疑之六

在互联网上,人们对吴征提出的另一个质疑是关於“艾美奖”的问题。争议缘由是:11月9日新浪网刊登了一条题为“吴征被选为第53届艾美奖颁奖大会共同主席”的消息。当杨澜、吴征的事情在网上引起争论、成为话题之後,有人指出,吴征参加的不是第53届美国艾美奖,而是第29届国际艾美奖。随後新浪网把这条已经发过的消息题目换成了“吴征被选为第29届国际艾美奖颁奖大会共同主席”。

就这个小动作,“新语丝”网站主持人方舟子先生撰文指出:新浪网换了题目,却没换内容,通过检索系统查到的国内其他网站转载的新浪网的消息都仍是“吴征被选为第53届艾美奖颁奖大会共同主席”;该文还列出了转载这条消息的国内网站。

经过网上核实,记者发现新浪网这个修改的确是事实;而且即使仅在新浪网检索,也能清楚地看出这个问题。读者如果进入“北京新浪网(www.sina.com),检索“艾美奖”,选择“新闻”项目;或检索“吴征”,选择“新闻标题”,就可以发现,在这两项检索下列出的文章标题都是“吴征被选为第53届艾美奖大会共同主席”。但当点击进入该文章时,文章上面的标题则换成了“吴征被选为第29届国际艾美奖大会共同主席”。

那麽“美国艾美奖”和“国际艾美奖”的区别在哪里?区别到底有多大?“美国艾美奖”,不仅顾名思义,事实上也是只发给美国电视企业所制作的节目。即使美国艾美奖也有两个,一个是发给晚间黄金时段以娱乐为主的节目,在洛杉矶颁发;一个是发给白天时间播出的以新闻、社会内容为主的节目,在纽约颁发。

人们通常所说的“艾美奖”是指在洛杉矶颁发的晚间娱乐节目奖,这次由於美国遭恐怖袭击而两度推迟的、备受瞩目的第53届美国艾美奖就是这个晚间电视娱乐节目奖。这个颁奖大会之所以现场直播,不仅在美国,即使在全球也有很多观众,一是因为这些美国电视节目中有很多为世界观众熟悉的电影明星,像去年获奖的布鲁斯.威利斯;二是因为有这些明星上台表演或颁奖,像今年上台演唱的芭芭拉.史翠栅;三是因为许多美国电视剧在世界各地播放,美国以外相当数量的观众对那些被提名的节目并不陌生。所以这个“艾美奖”有时被比做“小奥斯卡奖”,但它的实况转播收视率仍不能和“奥斯卡颁奖大会”比拟。“奥斯卡奖”约有四分之一美国人收看,在全球大约有10亿观众。而“艾美奖”在美国只有约2千万观众(当然这在美国已是极高的收视率,最红的脱口秀女主持人奥普拉.温芙瑞的节目收视率最高时也是2千万左右),至於“美国艾美奖”在全球的收视率如何则没有找到相关报导。

那麽“国际艾美奖”又是怎麽一回事儿呢?这个奖是“美国艾美奖”下属的一个设在纽约的分支,发给美国以外的电视公司制作的、在美国以外的市场播放的电视节目。任何国家的电视公司或个人制作的节目,都可以寄来参选;英语节目参选费为350美元,非英语节目必须由参选者自配英文字幕,所以参选费降为300美元。

就“艾美奖”的争议,吴征对《北京青年报》说:“如果在21世纪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有人会去冒充艾美奖颁奖会的主席,他一定是全世界最笨的人。我现在都糊涂了,不知道究竟是我笨, 还是编造这样的谣言的人笨。谣言止於智者,我想在此再次告诉大家的是, 我不但光荣地代表全体亚洲人,出任了这次国际艾美奖颁奖典礼的主席,而且还在颁奖前发表了祝贺演说,好在全世界应该有两亿人看到了。”

那麽事实和吴征的说法是否有出入呢?本文采访助理上星期采访了“国际艾美奖”的技术顾问莱克瑞(Tristan Lecoere)先生,和市场及对外关系主任索伦森(M. J. Sorenson)女士。首先,吴征的确出席了这次来自全世界40多个国家、800多人参加的第29届“国际艾美奖”,并担任颁奖典礼的共同主席。有人指出吴征担任的只是晚宴共同主席,而不是颁奖典礼的主席。事实是,晚宴和颁奖典礼同时进行,是一回事儿,整个过程历时约一个半小时。第二,吴征的确在颁奖前发表了“祝贺演说”, 历时1分45秒。

索伦森女士说,在过去两年里吴征都是“国际艾美奖”的赞助者,他不仅是颁奖典礼的赞助者,也是在颁奖前两天举行的节目交流活动的赞助者。11月19日在纽约举行的“第29届国际艾美奖”共有6家赞助商,‘阳光新浪’是第二大赞助商。目前赞助“国际艾美奖”主要有4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7万5千美元;第二个等级是5万美元;第三个等级是2万5千美元;第四个等级是1万美元。赞助可以用现金,或用广告价值以及其他商业价值交换。今年的最高赞助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赞助了3万美元,其次是吴征,赞助了2万5千美元(吴征去年也赞助了2万5千美元)。香港的凤凰卫视前几年也曾赞助“国际艾美奖”,但今年由於缩减预算,没能赞助。索伦森女士十分感激凤凰卫视和阳光卫视对这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的支援。

据索伦森女士介绍,每年的颁奖主席都有两个人,一个来自美国电视界,一个来自外国。颁奖主席是一个非正式的荣誉,是一个提升、推销自己公司的机会。只要是董事会成员(吴征是该董事会90名董事之一),经委员会推荐,就可能成为颁奖典礼主席。

那麽新浪网的报导和吴征的说法到底在哪里和事实有出入呢?它的出入在於该颁奖典礼是否有现场“实况转播”;全球是否有“两亿多名电视观众”。

“我们这个(颁奖)仪式没有现场实况转播,”莱克瑞先生说。“我知道有些人有录像带,但不知道会不会在他们国家播放。以前有人的做法是,得到奖项的电视台会剪辑他们获奖的镜头,做成一个小节目,加上他们本国语言的评介,在他们的电视台播放。没有什麽人对现场直播感兴趣,如果哪个国家有被提名的项目,他们只想看到赢的场面,而不想看到输。到现在为止我还没听说有哪个国家播出了这个节目。”

那麽这个颁奖仪式在美国有没有播出呢?“没有,”索伦森女士说。“由於美国人对参赛的外国节目不熟悉,所以颁奖仪式很难在美国播出。前几年美国公共电视台(PBS)曾播出过部份内容,但今年的没有播出,我们还在跟他们谈。”

这麽说,这次“第29届国际艾美奖”的颁奖大会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外国都不仅没有“实况转播”,甚至连事後剪辑播放都没有?“当然我们不能肯定有没有参加晚宴的客人回去播放部份内容,”莱克瑞先生说。

那麽如果有的电视台感兴趣,想在他们国家播放,是否需要向“国际艾美奖”买版权?“他们支付复制录像带的费用就行了,”读者可以在国际艾美奖的网页上看(听)到这届颁奖典礼的实况。

这种情形和新浪网报导的“届时全球两亿多名电视观众将可以收看到电视实况转播”、吴征说的“好在全世界应该有两亿人看到了”不是差别太大了吗?也许新浪网和吴征不知道这个节目根本没有现场直播,後来也没有在美国播放?

“当然知道,”索伦森女士毫不含糊地说。“我们的赞助商当然知道这个节目没有实况转播。”的确,如果一个商人对自己出资赞助的项目、对自己公司能从中得到的好处不清楚是不符合常理的;尤其是有没有“电视实况转播”、是不是有“全世界两亿人”观看,其商业效应是有天壤之别的。

“美国艾美奖”和“国际艾美奖”的差别到底有多大?如果用国家大小来打个比方的话,就是“中国”和“阿尔巴尼亚”的差别。吴征这件事儿就好比当年一个美国青年去阿尔巴尼亚参加了一个活动,回到美国後,支持他的媒体就报导说,“这个青年去了全世界最大、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他自己也这麽宣称。反正许多美国人也搞不清楚哪儿是哪儿,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了。但那个去阿尔巴尼亚的青年自己心里可是清清楚楚地知道他去的那个地方有多“小”,人口有多“少”。

“国际艾美奖”是一个对促进国际电视文化交流很有意义的项目,尤其是对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业走向世界有益,本文不仅无贬损这个机构的意思,相反希望借此机会介绍一下这个机构,希望能有更多的团体和个人去参选。但吴征把这个奖的身价夸张千百倍,无论对他本人还是对这项活动,都不是一个好的促销方式。毕竟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人们迟早会知道真相;毕竟在让人们“恍然大悟”之後,下次就很难再买账了。

这次“国际艾美奖”不仅没有“实况转播”,据索伦森女士说,甚至没有任何一家中文电视台来正式报导!

如果吴征真的“大事糊涂”,难道他“小事”也不清楚吗?他总不至於不记得和杨澜到底是飞去了洛杉矶参加典礼、还是飞到了纽约参加晚宴吧?总不至於把曼哈顿和好莱坞都弄混了吧?

新浪网虽然後来把报导的标题改为“吴征被选为第29届国际艾美奖大会共同主席”,但文中的内容除了仍有上述“届时全球两亿多名电视观众将可以收看到电视实况转播”之外,还有“艾美奖是美国电视界荣誉最高的奖项,被誉为电视界的奥斯卡。今年的艾美奖颁奖晚会原定9月16日在洛杉矶的圣殿礼堂举行,但是由於9月11日在纽约和华盛顿发生了举世震惊的恐怖袭击事件,美国举国哀悼,因此主办方曾几度推迟典礼的举行。”

这段话的每一句都是指“美国艾美奖”。且不说吴征在晚宴致词中说他已经参加了三届“国际艾美奖”(每一次都是在纽约,怎麽可能把这次记成了洛杉矶的艾美奖呢?),作为大会的共同主席,这次他也早就应该收到通知告诉他去哪里开会吧?当然,吴征可以把责任全都推到报导这条消息的记者和发表这条消息的编辑身上。

那麽新浪网娱乐版的编辑到底是怎麽“编”发消息的呢:在11月9日报导“吴征被选为第53届艾美奖颁奖大会共同主席”,“吴征先生将首次以新浪网联合董事长的身份亮相於国际活动,并将为典礼致贺词,届时全球两亿多名电视观众将可以收看到电视实况转播”之前四天,新浪网在11月5日已经报导“53届美国艾美奖揭晓《白宫群英》夺得4项达奖”,并登出了获奖者的照片;随後在11月6、7、8三天均有关於“美国艾美奖”获奖作品的报导。这些报导在检索出来的文章题目中是在同一个页面上的!

比较奇怪的是,那麽令吴征和新浪网骄傲的“有史以来出任这一职务的第一位亚洲人”吴征,在“光荣地代表全体亚洲人”出席完11月19日在纽约举行的“国际艾美奖”之後,却没有见到新浪网发任何消息。

由於新闻的时效性,记者在抢新闻时有误是难免的,像《纽约时报》这种大报都时常出错,并且几乎每天都在第二版登出2、3条或4、5条更正。记得当年金日成去世後,《纽约时报》在报导消息後几天,还登出一条更正说,前面报导过的制作金日成棺木的材料有误,正确的棺木材料应是什麽什麽,核实并更正如此小事令人感叹。

新闻应该有犯“诚实的错误”的空间,只要媒体发现报导有误,改正,读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原谅,否则新闻就很难做了。但吴征和新浪网到底是犯“诚实的错误”,还是有意误导?

如果新浪网记者最早没有弄清楚吴征参加的到底是“美国艾美奖”还是“国际艾美奖”是可以原谅的。别说光“美国艾美奖”就有两个,加上这个“国际艾美奖”,近年又出了个“亚裔艾美奖”,全都是在美国。难怪把抢新闻的记者弄糊涂了。

如果新浪网的编辑在收到这条消息後,忘记了在过去四天来已经连续报导过好几条消息,说“53届美国艾美奖”已经发完了,仍然把记者“未来进行式”的稿子原样登出来了,也可以用“网络资讯爆炸,实在没空仔细看”的理由而得到一定谅解。但按照媒体的常识,在报导自己公司主管的消息时一般会加倍小心,这不仅是由於把自己老板的事儿报错了会惹麻烦,更重要的是会因损害该媒体本身的形象而受惩罚。

但新浪网的编辑在把“第53届艾美奖”换成“第29届国际艾美奖”的时候已经明显地知道了这条引起争议的报导的严重错误,不仅没有承认错误,而且在只改了个题目的情况下继续维持原内容,这就是编辑在知道真相的情况下,仍继续误导读者,这就不属於读者可以原谅的“诚实的错误”了。

那麽吴征本人呢?如果说在这件事引起争议之前,他没有看到过这个报导,这也许是有可能的(尽管极小),但是,事情引起争论之後,吴征不大可能没有去看一下这个报导。而且就在吴征和杨澜的阳光网站上,到现在还登著题为“吴征获选艾美奖颁奖大会主席”的报导。虽然文中有国际艾美奖字样,但文尾的“艾美奖是美国电视界荣誉最高的奖项,被誉为‘电视届的奥斯卡奖’”仍明显是指“美国艾美奖”。

而且吴征本人在12月4日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反击对他的“形象谋杀”时仍理直气壮地说,“我想在此再次告诉大家的是,我不但光荣地代表全体亚洲人,出任了这次国际艾美奖颁奖典礼的主席,而且还在颁奖前发表了祝贺演说,好在全世界应该有两亿人看到了。”

虽然他这次在艾美奖前面加上了“国际”,但难道吴征真的是不知道这个他亲自参加的“艾美奖”有多大规模?真的不知道它的播放实情?还是要继续维持他的严重夸张和误导的错误?

根据最近了解到的情况,吴征的五个学位中,几乎每一个里面都多少有些水份。这里再回顾一下吴征的学历:“1986年毕业於法国萨伏大学法语系,1989年获美国卡尔文—斯多克顿学院工商管理学士学位,1993年和1996年分别获华盛顿大学硕士学位和美国巴灵顿大学博士学位,後於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关系学院获第二个博士学位。”

1,对於“1986年毕业於法国萨伏大学法语系”,吴征的英文简历是“received his Diploma of Superior Studies in French Literatur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avoie, France”。对於这一说法,作者通过一位在法国读博士学位的朋友查看了这所大学的法语网站,他查询後回复的结果是:据其网页,该校没有“法语系”,只有一个为外国学生开的“法语教学中心”(INSTITUT SAVOISIEN D'ETUDES FRANCAISES POUR ETRANGERS)。吴征英文简历中所说的“Superior Studies in French Literature”,可能就是其中一个课程,只需二个学期即可结业。法语“Diplome superieur d'etudes francaises”的对应英文应该是Diploma for Advanced French Studies,即“法语高级班文凭”,说成是Superior Studies in French Literature(法国文学高等研究),是故意混淆视听。

作者又通过一位在法国做记者、也是懂法文的朋友给该校打了电话,该校学生办公室回答说,该校有来自81个国家的外国学生,几乎都是在该校“语言中心”学习语言和文化。关於吴征的学历资料学校可以给,但由於法国明年起使用欧元系统,所以电脑正在调整。到明年一月即可以查到。

这位对法国教育相当了解的记者朋友说,法语中的“高等文凭”如果不和具体学位连在一起,都指语言学习,一般4到12个月可以结业。有低、中、高级班等。而法语系则是“法国语言文学系”,基本上都是学文学的法国人在念。

所以,吴征的“毕业於法语系”明显给人一种他得到“法语系”学士学位的误导。

2,吴征的“1989年获美国卡尔文—斯多克顿学院工商管理学士学位”。经向该校学生记录办公室核查,吴征的确从这个位於密苏里州圣路易士北部的教会学校获得工商管理学士学位。但不是1989年。据该校学生记录办公室行政助理凯莉.亨珍(Kelly Hentzen)小姐介绍,吴征是在1989年入学,1991年毕业,得到学士学位。虽然这是一个真实的学位,但吴征把入学时间改为毕业时间,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3,“1993年获得华盛顿大学硕士学位”。经查,吴征读的是这所大学附属学校“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专为在职人员设计的晚间课程。该学院网页的招生条件显示,入学并不要求托福和GRE成绩。一位不愿公布名字、也是从这个学院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向记者证实,当年这个学院入学就是不需英语考试成绩。其所学内容也和全日制学生有所不同。当然,吴征从这个学校得到的是正式的国际关系硕士学位。

但是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页的“任课人员”中曾列出的吴征简历说他是“华盛顿大学金融管理博士”则严重有误。在媒体开始质疑吴征的学历之後,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把其网页上吴征简历中的所有学历都删除,仅保留其商界职务。该网页原来刊登的简历还说吴征是“复旦大学学士”,但在新浪网和阳光卫视等网页上刊出的吴征简历中都没有这一项,因此吴征是否有过“复旦大学学士”学位也令人怀疑。而按照常理,简历一般都是本人提供的。北大的是怎麽回事儿,只有期待国内记者同行了解了。

4,就吴征“1996年获美国巴灵顿大学博士学位”一说,前面已有长篇交待。再概括一次:巴灵顿大学是一所网络函授学校,其颁发的学位不被美国教育部的任何机构承认。而且该网络大学的中英文网页都显示没有设立博士学位。巴灵顿大学拒绝向记者证实吴征曾在该校获得过博士学位。

5,吴征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关系学院博士学位”。复旦大学学位办公室在接受上海《新闻晨报》记者查询时表示该校确曾授予吴征博士学位,而且不是“荣誉博士”。但《新闻晨报》的报道没有提供吴征是否像其他复旦大学博士生那样在校上课、并有学习成绩单等资料。

吴征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说,他的“博士论文”已出书。他说的出书是事实。这部题为《中国的大国地位与国际传播战略》的博士论文共94页、7万9千字,由《解放军报》下属的“长征出版社”今年1月出版。

记者通过雅虎网检索了中国的11家大型书店网站,除一家之外,其他都显示没有收入吴征的这本书。有这本书的网站上显示的吴征的这本书,没有作者名字,也没有出版时间,更无内容介绍,并说“暂无封面”。即使在出版这本书的“长征出版社”网站,也没有显示有这本书。

到目前为止记者还没有找到该书,但从网上发表的该书全部5章的题目来看,明显地充满了大而空的概念:第一章:国际传播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构成和显示;第二章:国际传播对象的重心转移:打入重点国家的主流社会;第三章:国际传播的观念转移∶传播一个真实的中国;第四章:学会传播产品的包装;第五章:国际传播,先从强化自身开始(各章下的小标题见文尾附注)。

当然,在没有读书的情况下,这只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觉,既不是客观判断,也不能证明什麽。但是,即使吴征的论文写得很不错,如果他只通过一本不到100页的书就获得正式博士学位,这对其他那些通过正式考试入学、在校园苦读几年,还要经过各门课程的考试及论文来取得博士学位的人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复旦大学网页上刊出了吴征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的5名成员: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国良、桑玉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田中青、夏立平。相信国内会有记者同行去采访、了解吴征论文的水准,以及他在复旦读书的情形。许多名人获得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这在全世界都是常见的现象。但吴征从复旦获得的是正式博士学位。作为中国著名学府的复旦大学,应该不会不对自己学校的声誉负责吧?

也许吴征有其他特殊的研究才能和著作?但新浪网上刊登的“新浪和阳光高层领导简介”说,今年1月出版的复旦论文是“吴先生第一本书”。而新浪网上开设的“吴征专栏”里迄今也只有4篇文章┅┅

吴征和杨澜靠什麽成功?

在关於吴征的争论文字中,虽然明显地多数都对吴征在“学历”上的“水份” 和小动作表示反感,但也有人指出,学历在一个人的成功中并不重要,吴征今天“傲人”的成绩已经证明了他的“能耐”,何必再追究他的学历如何如何呢?那些质疑吴征的人是不是妒嫉人家的成功?中国人总是不能用正常心态欣赏别人的成功。吴征本人还扔出了一个漂亮的句子“疯狗咬我一口,我还能咬疯狗吗?”他还指出,由於这次对他和杨澜的“攻击”“规模很大┅┅跨内地、香港、美国”,所以一定是“有组织的行为”。

那麽这些质疑吴征的人是不是由於妒嫉他俩的成功而像疯狗一样“咬”他们?吴征的学历问题值不值得讨论?这次这麽广泛的讨论背後是“谁”指使的?

毫无疑问,历史上有无数没有学历而做出优异成绩的人们。别说成功的企业家大多数都不是靠学校成绩好(school smart),而是靠有经商灵性(street smart),就连很多大学问家都根本没有任何学位。反过来说,有一堆学位的人也未见得就“智力过人”“学问深奥”。有一位耶鲁的读者来信说,拿一个“长春藤”大学的学位并不困难,并不能说明什麽。我有一个朋友甚至说,“我从中国的名牌大学读到美国的名牌大学,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大学教授们有多笨,就别提那些学生了!”这当然可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普遍意义来说,当然还是在学校念书多的人知识多一些,所以人们一般都接受学位给人带来的“身价”。

吴征和杨澜作为“海外归国学人”,在短短的几年内创立了自己的电视公司、成为“最大华人门户网络”的最大股东之一,这的确是极为“傲人”的成绩。任何人做出惊人成绩,就自然地不仅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更成为人们效仿的“榜样”。虽然中国人一听“榜样”,就想起令人反感的雷锋,但榜样并不错,只要他是真的。来到美国才发现,美国的榜样(role model)不仅比中国多多了,而且比中国更提倡。任何人在一个什麽小的社区里做出点儿什麽贡献,人们就称他为“榜样”,就提倡向他学习。做出大的贡献的就更成为榜样,像篮球明星乔丹,不仅人们把他当作榜样,他自己也时刻意识到自己是榜样,言行都很谨慎,尽量不损害榜样的形象。

在美国的另一个发现是,名人传记多如牛毛。是美国人比中国人更崇拜名人吗?未见得。大概只是因为在一个机会比较多的国家,人们比较容易出成绩;去模仿成功人士,自己成功的机会也很大。中国人在受了几十年毫无机会的压抑下,现在终於有了可以自己创业成功的机会,那种人人都渴望成功的动力、燃烧力是在其他国家很难见到的,这也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之一。这也是为什麽杨澜、吴征的成功令无数的中国人羡慕。虽然还没听说有杨澜吴征传记出现,但读到不少关於他俩的、充满赞誉的报道。那麽杨澜吴征模式的“成功”是不是应该成为中国人,尤其是“海外归国学人”学习的榜样?人们可不可以滥用名不副实的“海外学位”和“成功”换取在国内的信誉?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不需要通过学位元元来炫耀他的成功,因为他的业绩清楚地摆在全世界。而对那些本身能力不足、成绩不够的人来说,则要靠“学位的价值” 来提高“自身的价值”。吴征之所以要堆砌一大堆海外学位头衔,就是因为他在海外根本没有做出什麽突出成绩,於是学位成了他唯一可炫耀的资本。在国内的报道中见到不少这类的话:“事实上,在海外的华人圈里,吴征早就是一个名气颇响的年轻华人实业家┅┅”、“吴征先生,你在海外已经做得很出色了,但在内地知道你的人挺少的┅┅”。

吴征在1996年底和杨澜一起回国之前,在海外根本没有任何“出色”的企业成绩,他在海外华人圈里毫无名气是一个不需要核查的事实(名气大小还用查实吗),吴征也不见得有使他在海外“名气颇响”的华文媒体对他“成功业绩”的报道。所以吴征不得不用一堆“学术”头衔来证明他的成功。事实上,不是质疑吴征的人们看重吴征的学历,而是吴征本人比任何人都看重他的“学历”。在阳光卫视网站的高层管理阶层人员名单上,除了“杨澜女士”之外,其他都是“某某先生”,只有吴征是“吴征博士”。所以杨澜也对媒体骄傲地表示丈夫有两个博士学位;媒体也乐於讨好地称吴征为“双料博士”。

而吴征如果没有那麽一大堆学历、以及借助杨澜同样水份很大的“海外成功” 效应,他在中国商界有可能在短短的五年内达到今天如此这般的“成功”吗?当吴征的成功是以这些学历为重要基础时,如果这个“基础”有水份,那麽这个“成功”模式当然就是值得质疑和讨论的。同时,吴征是两个上市公司的主要股东,尤其是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的新浪网的最大股东之一,股民们毫无疑问地应该、也有权利质疑公司主要领导人的信誉。

学历实在是太死的东西,如果它们都能被吴征如此大胆地“活用”的话,那麽那些本身就很“活”的商业活动岂不是更可以被“神耍”了吗?人们怎麽可能不对他在商业活动上的信誉也产生质疑呢?在中国已经加入世贸,一切商业活动都越来越走向正规的情况下,不靠真实敬业的精神,哪天不栽个大跟头,把新浪网和阳光卫视的股民们带著一起跌一跤吗?

这次就吴征的问题引起这麽广泛的争议、近乎一致的谴责,用吴征的话说“跨内地、香港、美国”,那麽这场讨论的背後有没有指使者?的确有。但这个指使者不是哪一个人,而是每一个人心里的道德底线所引起的共鸣或反应。

当然,这个世界上恐怕很少有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自己从未撒过谎,尤其是被谎言喂大、又恰恰自尊心和虚荣心都堪称世界之冠的中国人,谁都有可能随口夸张点儿自我“英雄业绩”,这既可以理解,也没人去深究。更何况这世界上还有一种“白色谎言”,在不少情况下是必要的,甚至有益的。

对从海外归国的“学子们”来说,以中国人“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传统,不仅他们自己不愿意表现出“灰头土脸”的样子,国内的人也不愿意接受所谓“在海外创业艰辛”的说法。他们更乐於听到和相信的是:“兜里揣著50美元到美国闯天下,5年後50元变成了5千万”模式的童话故事。所以大家回到国内跟亲戚朋友吹几句,也实在可以理解。但什麽事儿都有个底线,一旦超过底线,麻烦就大了,尤其作为正式个人档案公开发表出去的东西,一旦有误,就可能被指为谎言,而这可绝对不是“白色的谎言”。

在过去这些年来,在内因和外因的结合下,在海内外资讯不够流通的天赐良机下,不少“海外游子”的谎言游戏玩的得心应手。我们有过跟国人玩的“周励的故事”、“爱国基因的故事”;跟海外华人玩的“周恩来私生女的故事”;跟西方洋人玩的“《灵山》的故事”等等。

但通过夸大在国内的某种成绩,引起了西方的一点兴趣,又用西方效应震憾了中国,再用因膨胀的西方效应带来的资本重新让西方刮目,於是两边全胜的赢家,好像还没有谁超过吴征杨澜。但读者们认为他们会是最後的赢家吗?

2001年12月4 -11日於纽约

作者附记:

这场关於吴征的争论,应该说最早是由互联网上一篇署名“罗向真”的质疑杨澜等人的文章引起。虽然现在国内外许多文章的目标转到了问题更明显的吴征身上,但读者们还是没有忘记杨澜,对她在美国到底拿的什麽学位、做出了什麽傲人的成绩有所质疑。协助本文采访的朋友恰巧就从杨澜所说的“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专业”毕业(同一个专业指导教授),也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毕业,所以对这两个学校的异同很清楚,并对杨澜在美国的“成功”有所了解,所以本文作者将尽快把关於杨澜的资讯提供给读者。

注:本文提到的相关网址等资料如下,基本上按文章提到的前後顺序排列(正如本文开篇所说,主要资讯和网址最初多是从互联网上人们对吴征的质疑文章中获得,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吴征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http://www.chinasuntv.com/gb/press/press.htm
2,阳光卫视上吴征中文简历:http://www.chinasuntv.com/gb/super.htm
3,《纽约时报》报道杨澜提到吴征的文章(检索Yang Lan):http://search.nytimes.com/search
4,《富比士》报导吴征1986年抵法国:http://www.forbes.com/global/2000/0515/0310058a_2.html
5,新浪网上的吴征中文简历:http://tech.sina.com.cn/65605.shtml
6,吴征简历中提到的大学网址:
A,法国萨伏大学:http://www.univ-savoie.fr/
B,美国卡尔文—斯多克顿学院:http://www.culver.edu/
C,华盛顿大学:http://www.wustl.edu/
D,巴灵顿大学英文网址:http://www.barrington.edu/
巴灵顿大学中文网址:http://www.barrington-chinese.net/
E,复旦大学:http://www.fudan.edu.cn/default_1.htm
7,美国《南佛罗里达商业报》对主办巴灵顿大学的网络教育公司报导:http://southflorida.bcentral.com/southflorida/stories/2000/10/16/story2.html
8,《南佛罗里达商业报》对巴灵顿大学的报导:
http://southflorida.bcentral.com/southflorida/stories/2000/10/30/story3.html
9,巴灵顿大学南亚部负责人“Richard Congde Gao”的电话:604-760-8608
10,巴灵顿大学自称学生事务副主管Mark Smith的电话:334-471-9977
11,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页上的吴征简历:http://ccer.pku.edu.cn/fellowship/fellowship0200.htm
12,“阳光四通”设“员警”电子信址([email protected])的“通告”:http://www.chinasuntv.com/gb/press/press.htm
13,新浪网上吴征(被删节)的英文简历:http://www.sina.com/corp/about/board.html
14,被美国会计师事务所网站收录的新浪网上原来刊登的吴征英文简历:http://www.pwcglobal.com/Extweb/industry.nsf/docid/E3D25350DF09787185256A9600741DB6
15,主办巴灵顿大学的网络教育公司网页:http://www.virtualacademics.com/
16,网络教育公司执行总裁Mr. Steven M. Bettinger的电话:561- 994-4446
17,巴灵顿大学总裁Mr. Robert K. Bettinger的电话:561- 994-4446
18,阿拉巴马州教育局助理总监Dr. Eddie R. Johnson的电话:334-242-9960
19,阿拉巴马州高等教委项目署Dr. Elizabeth French的电话:334-242-1998
20,网络教育公司财政收入新闻简报:http://www.virtualacademics.com/press_release.html
21,雅虎金融网上“网络教育公司”股票(VADC)和雇员资料:http://quote.yahoo.com
22,百林顿(中国)工商管理培训基地网页:http://www.barrington.net.cn/homepage/10/01.html
23,新浪网上吴征主持29届国际艾美奖题文不符的报导:http://ent.sina.com.cn/v/2001-11-09/63175.html
24,新浪网上吴征主持53届艾美奖的原始报导标题:http://surf.sina.com.cn/cgi-bin/news/searchnews.cgi?sk=%B0%AC+%C3%C0+%BD%B1
25,新浪网在报导吴征将主持53届艾美奖之前4天已报导53届艾美奖揭晓:
http://ent.sina.com.cn/v/2001-11-05/62718.html
26,吴征的“阳光卫视”是第29届国际艾美奖第二大赞助商:http://www.iemmys.tv/sponsor.html
27,“国际艾美奖”网址:http://www.iemmys.tv/
28,“美国艾美奖”网址:http://www.emmys.tv/
29,阳光网站到现在还登著“吴征获选艾美奖颁奖大会主席”的报导:http://www.chinasuntv.com/gb/press/news/n27.htm
30,法国萨伏大学“法语教学中心”网址:
http://www.univ-savoie.fr/formations/duniversite/etrange.html
31,华盛顿大学“大学学院”招生标准:http://artsci.wustl.edu/~ucollege/Programs/iap/iaapplic.html
32,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吴征简历:http://ccer.pku.edu.cn/fellowship/fellowship0200.htm
33,复旦大学授予吴征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成员:http://www.dip.fudan.edu.cn/new/news/old/defense_phd.htm
34,新浪网“新浪和阳光高层领导简介”上的“吴先生第一本书”:
http://tech.sina.com.cn/i/c/2001-09-25/85898.shtml
35,新浪网吴征专栏仅4篇文章:
http://tech.sina.com.cn/focus/wuzheng.shtml
36,出版吴征博士论文的《解放军报》下属“长征出版社” : http://www.pladaily.com.cn/item/czcbs/index.htm
37,吴征的博士论文目录:
第一章 国际传播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构成和显示
第一节 国家形象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最大无形资产
第二节 国际传播是外交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 後冷战时代更凸现国际传播的紧迫性
第四节 中国形象需要中国人自己来塑造
第二章 国际传播对象的重心转移∶打入重点国家的主流社会
第一节 边缘上的中国国际传播
第二节 国际传播必须打入各国主流社会
第三节 继续重视海外华人的传播
第三章 国际传播的观念转移∶传播一个真实的中国
第一节 “一个不断进步著的发展中国家”
第二节 传播中国形象的四条原则
第三节 世界传媒发展趋势与中国现状的冲突
第四章 学会传播产品的包装
第一节 重视品牌效应
第二节 “借鸡生蛋”
第三节 学习新的传播艺术
第四节 多渠道 多途径
第五节 收缩战线 形成拳头
第五章 国际传播,先从强化自身开始
第一节 中国传媒业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传媒业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加快传播产业改革步伐
第四节 鼓励媒体走向世界
结论

(载多维网)

2001-12-05

http://www.caochangqing.com (转载请指明出处)


Follow caochangqing on Twitter

© Caochangq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