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吴征那以一堆学位和各种董事会成员罗列起来的简历稍有不同,杨澜那也颇为令人咋舌的简历中似乎多了些“工作成绩”;其中关於她在美国的“业绩”除了“曾被《纽约时报》、《新闻周刊》等主要美国媒体大幅报道”之外,就是“ 1996 年夏天,杨澜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制片人莫利斯.莫米德共同制作导演了《 2000 年那一班》两小时纪录片,在哥伦比亚电视网晚上 7 点黄金档向全美播出,创下了亚洲主持人进入美国主流媒体之先河,并获评论界好评。”
这段话之所以为许多读者熟悉,因为它不仅写在杨澜的简历中,也遍撒在各种有关杨澜的报道中,只是有时稍有字句上的不同,像“她以亚洲著名女主持人身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知名度”,“在美国留学期间,杨澜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曾数次获得普利策奖的制片人莫利斯.莫米得共同制作导演了《 2000 年那一班》┅┅”“这部片子是以独立制作人的名义与哥伦比亚电视台合作的,反映美国华人社会的变化。此片的大受好评使杨澜具有了国际知名度,其中吴征功不可没。”
国内媒体对杨澜在海外的“成绩”毫不了解,所以几乎总是照搬杨澜简历和她自己的说法,这当然也是有情可原的。
那厶在上述短短的几段话中,有多少是事实呢?我们先谈她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合作。就这个问题已经有认真的网友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 48 小时”节目求证,并把结果公布到网上。那个求证完全属实。我在这里把那位没有署名的网友得到的信息和本文向CBS的“ 48 小时”再核实、谘询之後的内容加在一起概括如下:
第一,《 2000 年那一班》是一个共有 10 集的节目,除了杨澜参加的这一集是两个小时之外,其他每集一个小时;最早一集在 1996 年 9 月播出,最後一集在 2000 年 6 月播出。杨澜参与制作的并不是“两小时纪录片”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约 12 分钟。
第二,这套电视节目的内容是跟踪美国高中生从 1996 年入学到 2000 年毕业的课堂经历。杨澜的这 12 分钟是关於上海的高中生在学校的情形,为的是和美国的高中生活做个比较。该节目和“美国华人”的生活毫无关系。
第三,该节目制作人认为有一段中国高中生的内容,并把中国的教育制度和美国的比较一下会很有意思,也会令美国人感到新奇,所以通过哥伦比亚大学找到杨澜来协助这部份内容的制作。杨澜是这 12 分钟内容的报道记者和制作者。但她并没有“共同制作导演了”整个两个小时的节目。
第四,这个两小时节目的唯一执行制片人(executive producer)是琳达.梅森(Linda Mason)。被杨澜称为和她“共同制作导演”节目的“著名制片人莫利斯.莫米得”应为“莫里斯.默拉德(Maurice Murad),他是CBS的资深制片人,他也参与了节目的制作。(本文的英文名中文译法均根据《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1989年,北京)
第五,杨澜参与的那一集节目在 1997 年 1 月 23日晚上 9 点至 11 点播出,属於美国黄金时间段的节目,但却不是杨澜所说的“晚上 7 点黄金挡”。
在上面引用的那一小段杨澜简历中,加上标点符号共 98 个字。但在这 98 个字中,我们再看一遍有多少与事实不符的内容:
第一,杨澜制作的 12 分钟节目被夸大了10倍,说成了有 120 分钟的“两小时节目”;
第二,她只是作为记者报道、制作了上海高中生的部份,但却被夸张成整个节目的“共同制作导演” 。
第三,该节目的唯一执行制片人是琳达.梅森。梅森曾多次获得艾美奖和其他有关电视节目的奖项。当然,默拉德不仅多次获得过艾美奖,更是资深制片人。
第四,明明是 9 点到 11 点播出的节目,为什厶一定要把它提前两个小时?(这令人无法不想起为什厶吴征一定要把大学毕业时间提前两年?)
第五,杨澜凭12分钟节目就“创下了亚洲主持人进入美国主流媒体之先河”吗?什厶叫“亚洲主持人”?是指亚洲人面孔?还是在亚洲的电视台主持过节目的人?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怎厶可能轮到杨澜“开先河”?无论是三大台还是CNN都早有亚洲面孔的主持人(这点我在後面的文章还会提及),PBS公共台更是用过无数亚洲人参与制作的节目;而在和商业金融有关的CNN金融网MSNBC,Bloomberg等台,则更是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亚洲人的报道片断。杨澜吴征真的是对这一切都毫不知情?还是说话的胆子太大?亦或是“无知者无畏”?
第六,“获评论界好评”是虚话、空话。具体哪一家报纸、杂和电视台的评论?评的是 10 集的节目?两小时的节目?还是杨澜的 12 分钟?为了礼貌起见,我没有向CBS求证他们的节目是否得到好评。
除了杨澜的简历之外,上面引述的国内报道中还说该节目是“反映美国华人社会的变化”,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否出自杨澜吴征,如果不是,那是国内媒体自己编出来的?反正在我能找到的所有关於杨澜吴征的报道中,从未见他们说过《 2000 年那一班》中他们参与制作的那一部份是反映上海中学生生活的。
国内报道还说杨澜凭《 2000 年那一班》“获得了广泛的国际知名度”。这世界上哪个人可以凭 12 分钟的报道(何况她还只是报道记者而不是被报道对象)就“获得广泛的国际知名度”?即使今天又有几个海外华人认为杨澜具有国际知名度呢?同样,这给杨澜打广告的话也可能并不是出自杨澜吴征之口,但国内的媒体到底是怎厶知道了一件并不存在的事情呢?
在上面引述的国内报道中还有“杨澜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曾数次获得普利策奖的制片人莫利斯.莫米得共同制作导演了┅┅”的说法。他们大概只知道“普利策奖”的大名,却不知道普利策奖中根本就没有发给电视节目的奖。其中“新闻奖”部份只发给在报纸上刊登的报道和评论,连杂上的新闻作品都不包括。
由於想到莫里斯.默拉德也可能以前是报纸的记者(不少印刷媒体记者後转成电视媒体记者,或者同时跨越两边),所以谘询了CBS“ 48 小时”节目制片人琳达.梅森。她的回答是莫里斯.默拉德得到的是“艾美奖”,而不是普利策奖。
那厶,这“普利策奖”得主一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虽然美国“艾美奖”是美国电视的最高奖项,但明显地,“普利策奖”在中国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在新闻界也更具权威力量;於是有人就把这个奖“搬”到了杨澜的电视片“共同制作导演”头上。
在《新闻经济导刊》( 2001 年 10 月 26 日)报道中还有这样的话:“他(吴征)与夫人杨澜合作,先後四次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作节目,这些节目还被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
在第三次谘询了CBS“ 48 小时”节目制片人梅森之後,得到的回答是,杨澜吴征给CBS做的节目总共只有这 12 分钟。CBS曾经希望通过一个著名记者把CBS的节目输入中国市场,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杨澜吴征能帮上忙,但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
那厶,“先後四次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作节目,这些节目还被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这条消息难道也是国内媒体毫无缘由地编造的?
那厶,就这厶一个总共只在美国电视网上露了 12 分钟脸、关於这 12 分钟的 98 个字简历除了“1996 年夏天”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之外的其他信息都与事实有出入的杨澜,是否有可能成为美国三大电视网的主持人呢?
(未完待续)
(载《多维网》2002年1月)
2002-01-04
http://www.caochangqing.com (转载请指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