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文學評論家主要是品評作品的藝術價值,而普通讀者則主要通過書中的人物來尋求情感共鳴,感覺人性、人情,或得到知識啟迪。雖然很少讀者為了尋求道德形象高大的英雄去讀書,但卻會在他們隨意的閱讀中被書中人物那些閃爍人性的部份或瞬間所感動,對非人性的部份產生厭惡。
在 ...閱讀
|
|
| |
高行健得獎以來,盡管很少有人指出他作品的優秀之處,卻有不少人認為不管怎麼說中國人得了這個獎總是有好處。是有好處嗎?事實上中國人的這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不僅不能提高中國文學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國人在世界的形象和促進中國文學發展,反而會對中國文學和中國人形象起潛在 ...閱讀
|
|
| |
由于寫評論高行健作品的文章,最近一段時間我對媒體上關于高行健的報導比較留心。每每驚訝的是,高行健說的一些話,听起來好像滿有道理的,可他做的怎麼總是在和自己的道理矛盾呢?尤其是西方媒體上對他在中國“被迫害經歷”的說法,頗有點讓人想問一句︰是嗎? 高行健在自由� ...閱讀
|
|
| |
自從高行健得諾貝爾獎以來,人們聽到他從諾貝爾領獎台,到香港,到台灣,到美國,一遍一遍地講文學高於政治,政治不能幹預文學。他這兩個觀點當然是對的,但由於他刻意地強調文學獨立於政治之外,難免給人一種感覺,文學和政治就完全是兩回事兒;尤其是在人們對共產黨的政治文 ...閱讀
|
|
| |
The man who has translated nearly all of Nobel Prize-winner Gao Xingjian's work, Goran Malmqvist, is put through his paces by one of the leading critics
By Cao Chang-ching 曹長青
The Taipei Times
Saturday, February 17th, 2001
It is highly unusua ...閱讀
|
|
| |
在克林頓性醜聞時,中國人曾編出一則幽默﹕丈夫對妻子說,今晚有工作應酬,要晚回來,妻子則回敬,“少給我來克林頓”。“克林頓”已成為狡黠和欺騙的同義詞。
克林頓的外號是“貓王”(意為滑頭),硬是靠他的狡黠,躲過了彈劾,當完了八年總統。但美國這個社會有它獨特的 ...閱讀
|
|
| |
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漢語作家高行健近日訪問香港、台灣,當地華文報紙大幅報導,一時成為新聞焦點之一。
兩地媒體的報導有個共同特點,基本都是從政治角度報導高行健之行。如果不知詳情的人,僅從媒體上了解高行健,會以為他得的是“和平獎”。
例如,在香港媒體上 ...閱讀
|
|
| |
The Taipei Times
Friday, February 2nd, 2001
Chinese Literature should have taken great pride in having finally won its first Nobel Prize last year. However, instead of applauding, Chinese writers (both in and out of China) were at first shocked when ...閱讀
|
|
| |
(說明︰采訪于2001年1月25日用中文通過電話進行。本文根據90分鐘錄音整理,括號中的說明文字為采訪者所加,對問答中過于口語化、重復部份和不太相關的內容做了刪節,為了歸類對問題順序做了調整。)
● 一,關于諾貝爾獎給漢語作家︰
問︰這次諾貝爾獎給了高行建是因 ...閱讀
|
|
| |
整整100年前,諾貝爾文學獎設立後第一次頒獎,就犯了一個無數文學愛好者不能原諒的錯誤——拒絕頒給當時活著的、全世界公認首屈一指的大文豪托爾斯泰。
在諾貝爾文學獎設立的1901年,托爾斯泰最著名的《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都早已出版,他也早已坐穩世界文壇� ...閱讀
|
|
| |
The Taipei Times
Friday, January 19th, 2001
There will be many knotty foreign policy issues facing George W. Bush immediately after his inauguration tomorrow, among them his China policy. The newly revealed Tiananmen Papers, which swept the Western me ...閱讀
|
|
| |
我來美國12年來,已經看過3次總統就職典禮,每次都很感慨,因為在中國時,從來沒有看過國家領導人有這樣公開的權力交接,更別說是經過一人一票民主選舉產生的。
美國的總統就職典禮向來隆重、莊嚴,當選總統要手撫《聖經》向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宣誓之後,才正式成為白宮的� ...閱讀
|
|
| |
高行健的《靈山》由於雜亂到不成書的程度,很多人根本看不下去,所以也無法評論。而看了《一個人的聖經》之後,不少人則吃驚「怎麼爛到這種地步?」開始對高行健的水平表示懷疑。再讀了高行健的諾貝爾領獎演說《文學的理由》,才終於明白了「無與倫比」的水準到底是多高。
...閱讀
|
|
| |
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發經常帶有政治色彩,這並不是新聞,而且那種高舉道義責任旗幟的做法也得到了世界多數作家們共識的,因為絕大多數作家都對人類的苦難充滿同情,對反抗專制的同行表示贊賞;同時對人性的關懷是也絕大多數作家所追求的。近年來的諾貝爾文學獎仍然是繼承這個傳統 ...閱讀
|
|
| |
原創性(originality)是天才藝術家的最重要標志。整整百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迄今已頒給97名作家,從他們的主要作品來看,瑞典文學院相當重視這一點。
那麼高行健的作品是否有原創性?瑞典文學院士馬悅然在接受我采訪時肯定地回答,高行健“是非常有原創性的一個作家”。這點� ...閱讀
|
|
| |
馬悅然對台灣媒體說,在高行健的書裡,“寫作與性交是一體的”。我還第一次听到這種令人費解的驚人之語。怎麼個“一體”法?我看到的《靈山》和《一個人的聖經》裡的女性形象(中外都算上)全是從一個模子脫出來的,這大概和“一體”有點兒關系。
《一個人的聖經》中對西方 ...閱讀
|
|
| |
雖然高行健在諾貝爾領獎詞中說︰“同人的情感息息相關的審美是文學作品唯一不可免除的判斷(首先我無法不懷疑這個句子是從外文翻譯過來的,因為“審美”中的“審”已經是“判斷”的意思,中文這麼表達是病句)……這主觀的審美判斷(又病)又確有普遍可以認同的標準……”但在 ...閱讀
|
|
| |
《靈山》沒有塑造起人物、更缺乏故事和情節,對此連台灣成奶j學教授馬森也在為《靈山》寫的序中質疑說︰“那麼一篇小說,既不企圖反映社會和人生,又不專注于情節的建構和人物的塑造,還能剩下什麼呢?”
他認為《靈山》是散文式小說,擔心讀者無法讀下去,因為“‘人物—� ...閱讀
|
|
| |
應該說今天世界上絕大部分文學作品都是模仿前人或受前人影響而創作出來的。雖然“模仿”的藝術價值已經完全和原創無法比擬,但是精致、漂亮的模仿既是允釭滿A也是可以欣賞的,畢竟有原創能力的藝術家極少。
但我看到的高行健的幾部作品,則不僅是模仿,而是把別人作品稀釋� ...閱讀
|
|
| |
《一個人的聖經》和《靈山》一樣,也是高行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主要依據。這部作品里有相當多的內容表現了中共專制的殘酷和文革的荒誕。但我讀完這本書的感覺是,它的思想性很差,文學價值更低。
和《靈山》一樣,《一個人的聖經》也是自傳體作品,作者也沒有給主人公 ...閱讀
|
|
更多文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