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以前我一直有個印象,男人們喜歡自吹自擂,以顯得我們重要。這次從楊瀾和周勵的書中我才發現,有些女性在這方面的才能不僅高於男性,而且更具“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作用。周勵的部份已是舊聞,我一直沒法理解為什么國內讀者能風靡她那種近乎病態的自戀自誇,洪水般洶涌的虛 ...閱讀
|
|
|
我在“楊瀾的英語能上電視嗎”一文中談到成年人學外語在口語上很難達到母語使用者的水準。後來有專門研究語言的英語教授紀楊楠根據學術研究資料、從語法和詞匯量等角度更專業地撰文表明,青春期以後學外語(包括自幼學,但不生活在那個語言的社會環境中)不僅語法錯誤難以避免 ...閱讀
|
|
|
也許有的讀者已經看膩了楊瀾的故事,也許有的讀者認為吳征還有更需要去調查和披露的問題,所以不值得繼續在楊瀾的“小事”上打圈子。的確,吳征的學歷問題可能只是他問題中的一部份,其他方面的調查多維社和我都在繼續進行中;也許以後的部份更“精彩”,但這需要花一些時間。 ...閱讀
|
|
|
這篇文章是去年十二月底寫完的,但在沒有被發表出來之前,楊瀾已經出來在《南方週末》(1月10日)矢口否認她曾經說過三大台或四大台邀請她做主持人。反正現在網上幾分鐘就可以查到的資料她都可以睜眼閉眼地否認,那麼幾年前的報上(又沒存在網上)的東西又何必在乎呢。再說,� ...閱讀
|
|
|
記不得具體都是哪些人了,反正印象中在國內媒體上對那些海外歸國人士的報道中常常見到類似這樣的句子﹕“某某放棄了海外的高薪待遇,選擇返回家園,報效祖國”等等。雖然今天國內的人們未見得比海外華人更愛國,但大家還是對那些能“放棄國外優厚高薪待遇,回到祖國懷抱,報效 ...閱讀
|
|
|
和吳征那以一堆學位和各種董事會成員羅列起來的簡歷稍有不同,楊瀾那也頗為令人咋舌的簡歷中似乎多了些“工作成績”;其中關於她在美國的“業績”除了“曾被《紐約時報》、《新聞周刊》等主要美國媒體大幅報道”之外,就是“ 1996 年夏天,楊瀾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著名制片人莫 ...閱讀
|
|
|
記得在 1997 年底左右,聽有一位剛從國內回到美國的朋友說,在一個書攤上翻了翻楊瀾正在國內暢銷的《憑海臨風》,就感覺有些地方像周勵的《曼哈頓的中國女人》,可也具體說不出到底哪兒像,只記得在該書前言中吳征寫道,《紐約時報》記者就楊瀾寫了一篇很長的文章,上了《紐約 ...閱讀
|
|
|
迄今為止,通過媒體的介紹,以及熟悉吳征的人們提供的信息,吳征的經歷已經是一個比較清晰的輪廓﹕1966年出生於上海,1986年左右去了法國留學,靠在擬]打工等掙學費、生活費。后來到了美國,在中部密蘇里的一個學校拿到學士學位,然后繼續在密蘇里白天工作,晚間讀書,1993年� ...閱讀
|
|
|
今天(12月31日)午夜12點,在紐約的“時代廣場”,將一如既往舉行迎接新年的計秒落球狂歡。與往年唯一不同的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城市”的市長交接儀式將在廣場上同時舉行﹕任職兩屆共8年的紐約第107屆市長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將卸職,由布隆柏格(Michael Bloomberg ...閱讀
|
|
|
在海外十多年來,我發表了不少文章,大多數是評論,可能有時語言比較尖刻,因為評論是表達主觀想法,毫無疑問,“雄辯”是評論文章取勝的關鍵之一。在我發表了一組關于吳征的調查報道文章之後,听到不少讀者和編輯記者朋友說,曹長青這次文章的口氣怎麼一反常態地溫和?
...閱讀
|
|
|
中國“新浪網”聯席主席、“陽光衛視”執行主席吳征(英文名Bruno Wu)近幾天成了以網絡媒體為主的焦點新聞人物,很多人在網絡論壇上對他的學歷提出了置疑。雖然多數置疑都頗具說服力,但由於網絡論壇上的文字是自由輸入,作者又多不署真名,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其報道和分 ...閱讀
|
|
|
俄國總統普京十月中旬首次訪美,成為美俄,以及世界媒體上的重要新聞,因為911事件發生之後,俄國表現出一面倒向美國,堅定支持反恐,並有和美國聯手建立世界新架構的趨勢。
在美國看到普京的舉止,不期然地把他和江澤民比較,一比才感到,雖然俄國以前是共產國家,普京是� ...閱讀
|
|
|
911事件後,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沖突更加激化,自殺炸彈導致幾十名以色列平民遇難;沙龍政府出動飛機轟炸巴解控制區進行報復。
導致巴以沖突的宗教文化緣由雖然深遠,但目前最重要的是這兩個因素﹕一是阿拉伯國家不讓以色列在那個區域生存、想把它趕出去,以色列人沒有安全� ...閱讀
|
|
|
從911後俄國全力支持美國反恐,以及這次普京到美國訪問,俄美建立更密切的關系,都顯示俄國已經做出了選擇——要成為西方社會的一員。莫斯科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主觀願望;二是現實所迫。
從願望來說,俄國已走向民主,並致力于發展市場經濟。這兩個主要訴求� ...閱讀
|
|
|
911事件後,關於伊斯蘭的書一下子在美國成為搶手貨,大書店都把這類書設立專架,放在顯眼位置。很多美國人想瞭解為什麼穆斯林世界產生恐怖份子,為什麼伊斯蘭宗教中有那麼強烈的反美仇恨。
布什政府在進行阿富汗戰爭時,特別強調恐怖份子和伊斯蘭教“沒關”,美國軍事反恐� ...閱讀
|
|
|
美國新聞界最近曾討論一個難題 如果見到恐怖份子頭子本.拉登,是采訪,抓住這個獨家新聞,還是向國防部或中央情報局報警,抓住拉登。從新聞獨立性、新聞價值角度,當然記者想采訪全球都關注的新聞人物拉登,可以想象,任何電視播出獨家采訪拉登的畫面,都會是吸引人的新聞。 ...閱讀
|
|
|
21歲就參選議員,在政壇摸打近20年的民主黨老政客格林(Mark Green)敗選,而根本沒有任何從政經驗的共和黨籍候選人、富翁商人彭博(Michael Bloomberg)脫穎而出,以50%對47%的選票戰勝對手,在昨晚半夜時分的勝選集會上被現任市長朱利安尼引薦為,將領導“這個世界上最偉大� ...閱讀
|
|
|
1936年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動者張學良以101歲高齡於2001年10月14日在夏威夷去世,表面看似乎給西安事變終於劃上了一個歷史性的句號,但事實上再次引起中國人對西安事變和張學良的評價與爭論。
對張學良去世,海峽兩岸及海外的輿論相當不同,中國「熱」,台灣比較而言「冷� ...閱讀
|
|
|
和去年的諾貝爾獎給了中文作者,結果使幾乎所有中國人(就別提全世界了!)都跌破眼鏡的結果正好相反,今年的諾貝爾獎給了英語作家奈保爾(V. S. Naipaul),則在英文世界完全沒有人吃驚,文學界早就清楚,這是遲早一定發生的事,因為奈保爾早在70年代就開始被提名諾貝爾文學� ...閱讀
|
|
|
人類自有文學以來,絕大多數作品都是用文學追求人類的正義、正向價值。在人類文學最輝煌的18、19世紀,雖然文學作品大多都是資產階級知識份子描寫上流社會的生活(無產階級不識字,當然談不上文學),但對人性的追求仍是文學作品的絕對主旋律。到了19世紀中後期,出現了狄更斯 ...閱讀
|
|
更多文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